• 刘海峰

    专业:动力机械及工程

    邮箱:haifengliu@tju.edu.cn

    办公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内燃机大楼203办公室

    职称:天津大学讲席教授,九三学社天津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天津大学-京博新能源联合实验室主任,广西大学校长助理(挂职)

个人简介 教育教学 科学研究

【概况】

刘海峰,天津大学讲席教授,九三学社天津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天津大学-京博新能源联合实验室主任,广西大学校长助理(挂职)。2023年入选 “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9年入选国家优青。主持内燃机及燃料相关国家和企业合作项目累积经费6000余万元,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包括综合类期刊Nature Reviews Clean Technology 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1篇,Science Bulletin 1篇;燃烧领域顶级刊物PCI和CNF 16篇;环境领域顶级刊物EST、总环等5篇。发表的论文被SCI引用9000余次,连续5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国际学术网站Research.com发布的全球顶尖科学家榜单。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第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5),省部级科技一等奖5项(排名第1,2,2,5,12),中国内燃机学会“史绍熙人才奖”等。担任National Science Open,Frontiers in Thermal Engineering 杂志副主编,以及Energy, Ecology and Environment等4个SCI刊物编委;兼任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理事兼副秘书长。

【教育背景】

1999.09~2003.07 北京工业大学 本科 2003.09~2006.06 广西大学 硕士 2006.09~2011.06 天津大学 博士 2010.01~2012.01 伊利诺伊州立大学香槟分校 博士联合培养

【学术经历】

2011.08~2013.06 天津大学 讲师 2013.06~2019.08 天津大学 副研究员 2019.08~至今 天津大学 教授

【讲授课程】

储能原理与技术; 高等储能原理; 内燃机原理(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高等内燃机技术与理论(Advanced Theories and Technologi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全英文); 内燃动力装置燃烧与热力循环虚拟仿真实验(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教学成果】

主编的《储能原理与技术》教材被国内储能专业广泛使用,主讲的《内燃机原理》获批国家一流课程,主编的《内燃机原理》教材入选石化行业十四五规划教材,主编的《内燃机原理实验》教材入选天津大学十四五规划教材。 面向新工科和国家能源重大战略需求,推动内燃机核心课程教学改革,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天津市教学成果特等奖,承担教育部能动教指委教改重点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改重点项目,在天津大学学报社科版等发表3篇教改论文。 构建涵盖内燃机专业基础教学实验、虚拟仿真实验、研究探索实验以及课外实践四个层次的实践育人体系,指导的本科生、研究生40余人次在各类实践大赛中获得全国节能减排大赛一等奖等奖励。 培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中15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培养的6名研究生毕业后投身国家坦克、船舶和直升机等国防动力系统的科技创新事业中,5位毕业生前往国际知名院校从事博士和博士后研究,1人获海外优青支持,1人入选科协青年托举。

【研究方向】

1、全球能源碳中和、碳移除策略研究 2、内燃机先进燃烧理论与燃烧新技术 3、碳中性燃料制备与燃料特性设计 4、应用激光诊断与人工智能(AI)解析燃烧排放

【学术兼职】

National Science Open 副主编 Frontiers in Thermal Engineering 副主编 Energy,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SCI收录) 编委 Frontiers i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SCI收录) 编委 Frontier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收录) 编委 Energies (SCI收录) 编委 《内燃机工程》 编委 《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编委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理事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理事兼副秘书长 国际内燃机学会(CIMAC)气体机分会专家委员 创立零碳发动机与燃料研究前沿国际研讨会并担任大会主席 国际喷雾大会(ICLASS)、国际绿色能源大会(IAGE)等分会场主席 亚太燃烧国际会议发动机分会第10-12届主席,第14届程序委员会委员

【科研项目及成果】

作为项目负责人,负责的主要项目有(下面列出近十几年负责的项目,在此前负责的项目略),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 22461142138,风光独立可再生能源系统氢-电储能机理及系统鲁棒性强化研究,2024-06至2027-05,200万元,在研,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51922076, 内燃机部分预混低温燃烧理论与技术研究, 2020-01-01 至 2022-12-31, 120万元, 结题, 主持.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专项项目, T2341001, 氨氢融合零碳多源混动系统基础研究, 2023-01-01 至 2025-12-31, 900万元, 在研, 参与 (承担经费110万元) .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联合基金项目, U2241262, 船舶柴油机高强化燃烧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 2023-01-01 至 2026-12-31, 260万元, 在研, 参与 (承担经费80万元) . 5.工信部, 船用发动机能力提升创新工程, CBG5N21-3-1, 压燃条件下氨燃料高压喷射船舶发动机燃烧技术研究, 2023-01 至 2026-12, 980万元, 在研, 主持. 6.工信部, 重大工程船舶低速机工程(一期)研制项目, CDGC01-KT0308, 船用400mm缸径低速双燃料机原理样机研制, 2016-01 至 2020-12, 1200万元, 结题, 主持. 7.科技部, 重点研发项目, 2023YFE0115300, 中英-环境-先进碳中和发动机技术联合实验室, 2023-12至 2026-11, 300万元, 在研, 主持. 8.科技部, 重点研发课题, 2017YFC0806302, 高原高寒地区动力增效及环境适应性关键技术, 2017-07至 2020-12, 1940万元, 结题, 主持. 9.山东京博新能源控股发展有限公司, 校企合作联合实验室, 燃料优化与高效低碳清洁利用, 202301 至 2025-12, 600万元, 在研, 主持. 10.玉柴联合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委托, 2022GKF-0530 , 大功率甲醇增程混合动力系统研发及产业化 , 2022-07 至 2024-07, 180万元, 在研, 主持. 11.日本丰田汽车公司, 国际合作项目(资助金额为日元), LP-D002817, 燃料特性对PPC燃烧和排放的影响研究, 2013-10 至 2019-12, 1250万元, 结题, 主持

【代表性论著】

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25篇,包括综合类Nature Reviews Clean Technology 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1篇,Science Bulletin 1篇,环境类EST等顶级刊物6篇;燃烧顶级刊物Combust. Flame 10篇、Proc. Combust. Inst. 5篇。 已发表论文被SCI引用9000余次,H因子52(SCI数据库)。 以第一发明人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8项、美国专利1项,俄罗斯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5项。 主编出版中文编著2部,规划教材2部。 国际会议大会/邀请报告21次,国内会议大会报告18次。 [1] Ampah JD, Jin C, Liu H, Yao M, Afrane S, Adun H, et al. Deployment expectations of multi-gigatonne scale carbon removal could have adverse impacts on Asia’s energy-water-land nexu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15(1):6342. [2] Liu H, Dankwa Ampah J, Afrane S, Adun H, Jin C, Yao M. Potential benefits and trade-offs associated with hydrogen transition under diverse carbon dioxide removal strategies. Science Bulletin 2024;69(1):34-9. [3] Liu H, Tang Q, Yang Z, Ran X, Geng C, Chen B,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n partially premixed combustion (PPC) and reactivity controlled compression ignition (RCCI) in an optical engine. Proceedings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 2019;37(4):4759-66. [4] Liu H, Zhang P, Liu X, Chen B, Geng C, Li B, et al. Laser diagnostics and chemical kinetic analysis of PAHs and soot in co-flow partially premixed flames using diesel surrogate and oxygenated additives of n-butanol and DMF. Combustion and Flame 2018;188:129-41. [5] Liu H, Ma J, Dong F, Yang Y, Liu X, Ma G,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diesel fuel properties on combustion and emissions on a multi-cylinder heavy-duty diesel engine.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2018;171:1787-800. [6] Tang Q, Liu H, Ran X, Li M, Yao M. Effects of direct-injection fuel types and proportion on late-injection reactivity controlled compression ignition. Combustion and Flame 2020;211:445-55. [7] Zheng Z, Xia M, Liu H, Shang R, Ma G, Yao M. Experimental study on combustion and emissions of n-butanol/biodiesel under both blended fuel mode and dual fuel RCCI mode. Fuel 2018;226:240-51. [8] Chen B, Feng L, Wang Y, Ma T, Liu H, Geng C, et al. Spray and flame characteristics of wall-impinging diesel fuel spray at different wall temperatures and ambient pressures in a constant volume combustion vessel. Fuel 2019;235:416-25. [9] Ampah JD, Yusuf AA, Afrane S, Jin C, Liu H. Reviewing two decades of cleaner alternative marine fuels: Towards IMO's decarbonization of the maritime transport sector.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21;320:128871. [10] Liu H, Wang X, Wu Y, Zhang X, Jin C, Zheng Z. Effect of diesel/PODE/ethanol blends on combustion and emissions of a heavy duty diesel engine. Fuel 2019;257:116064.